首页 > 申论学习 > 正文

申论材料如何快速有效地阅读?上岸大神是这样做的

申论学习 4年前 (2020-11-04) 浏览 176

总体上,学好申论要做好的三个任务有:

 

(1)知其所以然:“申论虐我千百遍”,归根结底是没有摸清申论的规则,申论是 什么,出卷人、阅卷人希望选拔出什么样的考生,即知其所以然。

(2)知其然:如何能够脱颖而出,要掌握做题方法。

(3)践行之,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要用真题验证学过的做题方 法。

 

申论材料阅读流程:理解字面意思,分层分结构,划成同类群落,再向着题干设问所要的方向去转化为答案。

 

有的信息不一定会按照设问的要求被直接给出,那么就要反复问自己:我要找的是什么内容,是问题还是意义,我现在读的这句湖是不是题干让我去找的东西?再看材料里的信息可以不可以被转换。但是一般只要是在讲新的内容,那么就基本上都可以转换为答案。如果纠结于把某个内容写进答案,这说明对题干方向没有把握好,读题上出了问题。

 

只要是新的内容,无论表达上难易,都不可以忽视。什么是新的内容?就看是不是讲同一件事、同一方面、同一个层次,需要全程带上脑子去思考。稍难一点的区分如“运营团队”和“人才培养”并不等同,“资金支持”和“补贴经费”并不等同,所以都要写成要点。

 

申论这一科能总结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,从材料阅读到答案提炼,从题型类别到答案逻辑,随便拎一小点出来都可以总结出一大篇干货出来,这篇帖子主要针对的就只是如何阅读申论材料~不涉及具体作答逻辑和题型梳理啦

材料到底怎么读?

 

1、预判答案主旨和结构。

要知道具体找什么,是找问题,还是全面地找,这就是提前要做的预判,带着脑子做题,审题时要猜一下题目的答案是什么样子,这样写出来的答案才能对得上题目,所以要把自己带入题目,避免出现读材料过程中忘记找什么 。

这一步可以帮助我们预判答案的逻辑和结构。虽然我们想的不一定对,但是过程很重要,经过思考后材料就是为我所用,不是我们被材料牵着走,而是牵着材料走,即使不对也没关系,回到材料验证即可,有一个思路引导自己。 重点是思考的过程,想的对不对不重要,要猜想答案写出来可能是什么样子。

如果考场上想, 时间一定不够用,想要考场上时间够用,就要让这一思考变为惯性思维,不管平常做题还是 考试,拿到题目都有思考的习惯,考场就无需花费更多的时间,此时无招胜有招,内化在血液中,就是扫地僧的水准。

 

2、材料中虽然可能会直接出现像是有用信息的表达,但是此时不可一股脑儿地抄下来。

 

也没有必要纠结怎么去选择,带上脑子去读材料,分清讲的是同一件事还是不同的事,要不要分层,要不要取舍,这才是合并同类项的真正含义;

 

3、标点要重视:

 

(1)分号和顿号:表并列,前后可能都有答案,你凭什么只写其中一个呢?不能漏要点啊。顿号是关键词群,要么本身是答案, 要么其后的总结词是答案,比如……、……、……等管理,管理就是关键词,如果没有总结词,可能关键词群就是关键词,直接抄。

 

(2)引号:

A.不是每个引号都有用,但是通常情况下引号会引出比较关键的专有名词,比如“文化 例外”“配额限制”,可以直接抄,没有更好的词去总结,就是专有名词,引号要占格,最少占两格,如果字数紧张,可以部分引号和字占一格。

B.小细节:有时候题干也会出现带引号的词,比如谈一谈对“网络新一代”的看法,材料中有对“网络新一代”的解释,此时先说“网络新一代”指什么,然后再谈看法。在题干中出现了带引号的专有名词,恰好材料有解释,则简要带一下,可能占 1-2 分。

C.总结:带引号的词重点关注,第一种是出现在材料中,表述专有名词,与题干直接相关,可以直接作为答案,第二种是带引号的专有名词出现在题干中,恰好材料有对其的解释, 答案也要先解释,占 1-2 分。一般先解释,再继续往下说。

 

4、有人说话的地方就有答案,网友等百姓群众、媒体的观点一定不可忽视,别拿百姓不当人。

 

凡是引用某人说的话,那么就一定要精读,引用的话里面90%都有得分点。关于引号里面的内容,如果不是一个人的观点和态度,那么就看这个引号里面的内容是不是表意明确、是不是直接能被我们摘用,如果不能的话就要去文中找对它的描述或解释,而不是选择跳过。

 

5、材料转换为答案是重要的环节。

 

转换的内容是不变的,变的是内容的呈现形式,变的依据是题目的要求。

 

(1)表达技术上的转换

经典的例子:问的是存在哪些问题,材料里给出的信息是“产业园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、保证商业质量”,也即给出信息属于对策的范畴,那么就可以转换为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完善”。我觉得这就是表达技术的魅力吧,同样的内容使用不同的语序或者语法来呈现,就会是崭新的侧重点。

 

(2)反面联想的转换

经典的例子:问的产业园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,材料说的是“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,缺少xx、xx等知识”,明明白白说了这是“内容”上的问题,那么有了“内容”就要有意识的去联想“形式”,在答案呈现时就可以先说一个“培训流于形式”,再概括内容上的不足。

 

(3)多角度思考转换

有一丝可能性都不能放过,除了“答案”,重要的还是从答案表面看出题目的本质,以及推出这些答案的依据是什么,依据除了原文材料信息,还指逻辑思维。正着思考,思考答题结构和方向;反着推理表达。

 

(4)必要性的转换

对时代背景的介绍不可忽视,时代的要求可以转换为必要性的表述,如这个必要性可以成为综合分析题里面的缘由部分。

 

(5)特点和优势转换

题目问的是做了哪些探索,显然是问做法,但是又花了一定的篇幅在讲主体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优势,这一点不能忽视,可以转换为“以…的优势发展…”,

 

6.对“主要经验”的理解。

 

“经验”是指可以复制的、普遍性的举措方法,这是一种概括,也是一种抽离;还要注意,“经验”一定是人的做法,不要与效果和特点混淆。“主要”是指有概括、抓重点、主流。细枝末节也仅仅只是锦上添花而已。所以很具体的做法,比如xx计划、利用xx资源等等就可以不写了,因为它们不是普遍的、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经验。可以延伸到“教训”题目。语法上使用了过去式的时候多表示是效果、结果等等,所以不用写,与经验做法无关可以不写。延伸一下,注意材料语言的时态,是过去时还是将来时。

 

7.逐字逐句、选择性的提取信息。

 

题目里要的是“特点小镇建设的意义”,而材料里“新型城镇化是增添经济发展动力、缩小城乡区域差距,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平台,关系现代化全局大战略”,这一句话咋一看似乎就是题干里面要的意义,但是注意这讲的是新兴城镇化的意义,不是题干里要的“特点小镇建设”的意义,这是我老爱犯的错,要记住时刻返回题干的要求,对比着去筛选。

 

8.有变化的话要体现出变化的前后。

18年国考真题也有这个考点。再如“从‘要素驱动’转化为‘创新驱动’”,就不要只写“创新驱动”,而是要写明从什么转为什么。

 

9.任何一个段落,无非就是总分、分总、分分、并列等结构,理清材料自身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抓要点。

 

先把逻辑理清,再在这个基础上抓核心关键词。

 

10.层次区分上要细心,分清是浅层的效果还是本质的得分点,“追根溯源”。

 

读材料要区分什么层次要点,什么是无关紧要的效果表述:一看形式,“为了”“以”等词;二是时刻想到材料的主题。典型例子如:题干问的是“应对新常态的主要经验”,材料给的是“为了实现企业高效的执行力,D公司在其内部进一步xx(具体措施)”,这里应该也写上“打造高效执行力”,虽然这一点咋一看上去像是后面种种具体措施的目的、所要达到的效果,但是它也属于应对新常态的一个层次,所以要写上去,不可以忽略。

 

11.哪怕是信息较为分散,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段落里都多多少少有涉及,那么也是可以把它们放在一个层次里面里。

 

在材料里分布距离的远近和篇幅的多少不影响我们对要点的整合,重在内容。不要以为隔得太远、分布在不同的段落,就把它们都各自列成要点,只要是内容上相关、可以归为同一个层次,那么就可以归成一个点,毫无问题。这一点做不好的话,要点的区分度就比较低,而这个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还是对于材料结构的逻辑分析不够清楚。

 

12.“发展过程”问的是过程、进程、流程,所以要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提炼和呈现。

 

问的是不同时间点某个事物的本质,且关于本质的关键词也最好是原词呈现。

 

13.重要的数字也可能成为要点,且出现比例的话一般需要反映在答案里。

 

14.材料里面正负面信息交叉着出现的话,答案的呈现要作出区分,泾渭要分明,问题就是问题,意义就是意义,优势就是优势,价值就是价值,千万不能按照材料的顺序交叉写。

 

15.若是提到了两个及以上的案例,则需要一一的提炼信息,避免漏要点,因为换案例或者换场景的话,一般都说明信息点不一样了。

 

16.材料信息点全面很重要,但是思考清楚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层次也很重要,把材料体现的逻辑层次和题目意图相结合,再反映在答案里面。

 

17.信息点要除重,答题范围不可能有大范围的重复。即使两道题是针对同一个材料也不用担心,就当是第一道题不存在,主要还是需要立足题目意图做题。除重的关键在于,一要眼睛里看清楚题目要的是什么,二要脑子里想清楚要的是什么,然后再对比是不是应该写在答案里。

 

18.例子怎么处理:

A.事例型材料:看到一个例子先不要着急,申论举例子一般有两种情况,一种是先说总结、再说例子或者先说例子、再总结。案例虽然一般都不用规范的语言(什么叫规范呢,规范就是指你可以直接写入答案的词,你能直接写张奶奶夸公园建设好么?不行啊,你最多可以把它转换为“人民满意度高”),但案例的前后可能会有总结,这时总结句就是重点。

 

比如,满师傅去逛牛街,逛了很久之后,最后出现街道居委会主席总结到“牛街就是民生一条街,融入了民族文化”,则得到的启示是牛街注重民生和民族文化,例子前后若有结论性句子,重点看结论句。另一种是如果没有总结句、用不上首尾句原则、用不上“有人说话的地 方有答案”的时候,记住例子是由“人+事”构成的,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,揭示了什么道理(思路),比如孝明帝派专家王景投入资金。

 

B.数据型材料:如果数据前后有结论,那么这个结论是重点;如果没有结论性句子,看到数据代表“多少、大小、高低、快慢、增减、比重”,是一种结构、一种趋势,不要太过执着的关注具体的数字。

 

C.如果某个段落里讲到了对策和意义,还有一个典型例子,那么和主题相关、篇幅较大的例子就叫做典型例子,而典型例子一般都要提一嘴,是采分点。

 

D.如果某个段落里有2个及以上数量的例子,且篇幅都比较短,那么它们是用于验证前面内容的,并不典型,此时重点看之前的总结句就可以了;没有总结句的话就要概括提炼。

 

19.不是所有修饰性的“XX的”都应该删掉,要把握重点所在,比如以下两句注意体会:

对XX的AA进行…→AA是重点,示例:对部分已经被破坏的城市河流湿地进行回归自然的修复。→以回归自然修复被破坏的河流湿地。

 

以XX的AA去…→XX是重点,示例:以更具时代感、互联气质的品牌印象去赢取更多年轻用户的心。→以时代感、互联气质赢得用户。

 

20.答案要点的详略、宏微由材料的性质来定。如王景治河一题中最好立足材料自身的关键词来组织要点,比如说清楚是什么工程,显得内容很丰富充实,而且这本来就是个例,不像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问题那道题涉及比较宏观,因此据此说是什么工程也是可以的,并且也可指出工程关键词,这样才能体现方向正确而且内容完整。

 

21.关于审题时对作答范围的锁定:

 

(1)“根据”、“依据”、“结合”、“阅读给定资料 X”>>都说明范围就是材料X了。
(2)“材料X中提到了”>>说明范围重点在材料X,但要兼顾全部的材料

A.对于(2)情况里这类范围不定这类题目,只有北京和四川常出。这类题可以放在最后做,先做范围比较明确的题,比如第一题根据资料 3-5,第三题根据资料 6-7,最后只有资料1-2,可能资料1-2 重点看,其他材料如果有关则看,如果无关则可以不看,因为做其他题目时已经做过了,知道材料讲的是什么。如果想先做这类题也可以,根据主题进行筛选,该题说主题Q,故讲Q的段落才是重点查看的段落。

B.总结:第一种方法,先做范围明确的题目,剩下的材料是重点看的,即使有交叉 也不怕,因为其他材料已经看过了,有关系则看,没有关系则不看;

第二种方法,先做该题, 根据主题词筛选,可以看材料是否有关于Q的问题,有关的材料则看,无关的材料则不看。如果忘记了材料,可以直接看答案。

 

22.申论的材料一般能够起到暗示作用,材料是自带逻辑的,比如第一个自然段在说一个 方面、第二个自然段在说另一个方面等,按照自然段的顺序理顺就可以看出逻辑。所以复习时做完题要有意识的去顺理材料的逻辑,就像我在资料分析那帖子里说的那样。解题过程比答案更重要,做好了过程的话结果就是自然而然,不要只是注重答案~答案本身不重要,关注解题思路。考场上是去迁移,而不是默写。

 

23.遇到陌生的题型,不明确该写什么的时候,就按照“是什么-为什么-怎么办”的思路进行作答,本质上是综合题,不需要太担心。

 

24.作答思路和答案关键词的关系:

 

有思路,但是找不到关键词,这是伪命题。之所以能够成为关键词,必须符合自己的思路。例如我想让你做一件事,我会告诉你做这件事的思路,有了思路就是按图索骥,“图” 更重要,思路是思维导向,有了思路没有关键词,可以反思是不是思路出错。可能不是找不准关键词,而是写不准关键词,表达不精准,说明概括不准确,需要多练题。申论不能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,一定要用笔和纸写出来。在合理范围内允许大家的答案和参考答案不一样, 在阅卷规则中每一个词会给出 2-3 个类似表述,参考答案只是其中之一,个别词和答案不完 全一样很正常。

 

25.关于申论市面上的答案都各不一样的问题: 

 

(1)这个问题很尖锐,但不能回避。出题人给出的阅卷规则通常是词,并不完整,所以各个机构要将这些词整理成答案,在整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表述不完全一致的情况, 但核心词汇是一致的。

(2)答案本身不重要,不要只关注答案,解题过程比答案更重要。现在的答案是结果, 这个结果已经产生,明年不可能考同样的答案,每一年的答案都不一样,即使把答案背下来也没有用。重要的是明确答案如何得来,做好过程,结果自然会来,关于答案的问题不需要过度纠结。随着阅卷规则越来越多、越来越完善以及教研的深入,会不断对答案进行调整, 但答案本身不重要,重要的是解题的思路。

 

26.关于分类: 

 

(1)从题目要求来说,不是每个题目都要有层级,如有的题目只要求“有条理”,此时只需要标清序号。但是从提高自身能力的角度来讲,以真题的申论材料而言,无论是否要求分类,材料本身逻辑性很强,如果在不要求分类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将材料理顺,对于 自身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。不要仅仅停留在写出答案,而是要将题目“吃透”。

 

(2)如果出现“分类、分别、种种、归纳、层次分明”等要求,则答案需要分类,将总结词前置,写出层次感。材料本身就有逻辑,因此同做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答案本身,还应梳理出材料的逻辑来,最好是做完了题后在细细的整理出逻辑思维导图来。

 

(3)如果题干没有要求分类,但自己分了类,不会有太大的影响,只是会多花费一些时间。

(4)是否所有答案都需要写出总分结构:要求分类,就可以写总分结构;不要求分类,的话,分条罗列即可。

 

(5)找到要点后不知道如何分类:

通常来说,一般从自然段的顺序可以看出分类依据,一个自然段讲一个方面(材料较长的可能 2-3 个自然段讲一个方面),出卷人出的材料有逻辑顺序在其中。

 

(6)材料不要求分类的话,就不用刻意合并(因为我们可能会在合并的过程中遗漏要点),简单粗暴按照 顺序依次罗列即可。

 

27.何时才需要推导?

 

需要看题干,如果要求答问题,且材料中给出问题,则无需推导,直接摘抄关键词,利用关联词来组织答案,或者直接列举进答案;

但如果题干只给出对策表达,没有问题的时候,此时需要推导。同理,如果题干要求写对策,但材料中都是问题,此时需要由问题推导对策。即找不到想要找的要素,需要将已有的要素推导为需要的要 素。但是要注意推导的要素之间一定是有关联的,不要盲目的乱推。

 

28.不要写假大空的“官话”,现在的材料都很接地气,所以只要不是大土话,一旦符合题意要求,那么就是属于规范的表达,就可以写进答案。公文题的表达也是这个要求,不过只是套了个公文格式,表达上和其他小题没有大区别。

 

29.找问题:

(1).A.看直接标志词;B.遇到了对策,可以反推对策;C.数据、案例中出现了不好的内容,也可以概括归纳;D.问题的原因也属于问题,也要把符合题意的部分写出来;F.问题的表现也是问题,当然是要写的,比如它说“感到压力大,表现 为失眠,记忆力衰退,容易紧张、焦虑和抑郁。 ”,那么这里的“表现为”之后的内容也属于我们要找的“问题”,不能因为认为在举例说明表现而忽视这些采分点。

 

(2)问题是负面、消极、不好的,无论直接摘抄、归纳、反推,写出的答案都应该是“名词+负面的形容词”,如 XX 差/不足/缺乏等,即表述出来应该有“问题”的样子,也应该是负面的,这是为了追求表达的完善。

 

30.一道题的材料范围跨度很长的话,如三则以上,那么就意味着材料中的要点可能就表达得比较啰嗦、不好找,需要概括归纳的点比较多。如果材料较长,可能是用“废话”堆积出来的,暗示材料案例、数据较多,需要适当概括归纳,要做好概括的心理准备。

 

31.申论材料没有哪一句话是多余的,就更不可能出现多余的段落,每个字每个句子都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些信息,平时练习时就应该细抠材料的结构和逻辑,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在考场上纠结要不要写某个点,就会觉得可写的东西太多或者可写的东西几乎没有。

 

比如15年黑龙江申论的第一道价值20分的小题,题目让概括M 市政府在推动 PX 项目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,给定材料第一段的内容是:“PX 的中文名称叫对二甲苯,一种芳烃类化合物,是石油化工产业链中的中间产品,是 纺织服装、塑料制品等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原料之一。客观上讲,PX 有一定毒性,但毒性要比苯小很多,与食盐和酒精相当。” 大致一看感觉像是在客观的描述PX项目,与政府行为无关,也会有人因为写了“政府应该引进无毒原料,从源头保证项目的可行性”等观点,但是实际上这一段是背景介绍,说明 PX 虽有一定毒性,但是又甩锅说这一种毒性很小的化合物,意外之一就是在说明 PX 项目本身没有问题,那么如果出现了问题,就应该从政府自身方面找原因。 这就是这段背景材料告诉我们的信息,虽然得不出采分点,但是却可以给我们定位答案内容提供方向。

 

32.当我们需要分析推导时,由于我们自己想出来的词具有主观性,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阅卷规则、保险起见,类似的意思多使用几个词。如拿枪打鸟,拿机关枪扫射比打一枪打中的概率更大,如写“政府缺少诚意、耐心、责任意识,搪塞敷衍”,多写几个词提高命中率。再比如“但直至 3 月 30 日……‘交上朋友’,说明反应迟钝、 反应慢、不及时、反应滞后。

 

33.答案和题干的表述要同一

比如14国考的小题,让概括造成社会心理方面的“缺失”。虽然材料中没有解释“缺失”,但这个“缺失”在题干里打了引号,说明这个词汇很重要,那么就应该要注意答案的表述方式要和题干对应,答案尽量与题干表述一致,比如“XX 缺失”。之所以不表述为“问题”,而是表述“缺失”, 说明出卷人希望答案尽量和题干对应。总结一下就是:如果题干给出一个很特别的词汇,则需要考虑答案表述是否需要与题干保持一致。 一般题干没有废话,字字珠玑,都是经过出卷人千思百想写出来的题干。

 

5个答案呈现技巧

 

1.“v+n”句式答字数限制严格的题目,多用“v+n”句式,也就是动宾结构的词组,“动词+名词”,如“促格局优化”、“解二元结构”、“避农村衰败”、“祛城市病”、“创幸福生活”、“迎时代需求”、“重稳健和核心竞争力”、“致…”。尽管材料里可能不是这样给出的,但是我们可以有意识的这样去提炼,而且对于一些表达比较日常化、修辞化,咋一看难以提炼的材料,也可以采用v+n句式。

 

2.“以n+v”句式

“名词加动词”,“以新技术、新理念复兴传统经济文化”

 

3.“adj+n”句式

“多次数”、“长时间”、“高成本”、“高要求”

 

4.并列部分太多,或者例子太多的时候,用“等”来概括。

 

5.“…导致/致…”

要重视对因果关系的呈现,如“娱乐至死导致道德、法律、文明被抛弃”;这是对问题和负面影响的一体化呈现方式,如“因生猪数量不明,致按养猪数交纳治污费等村规民约落实不力”

 

50组高频词汇

 

 

平时要加强在同一个意思基础上的、不同的、更加精炼的表达能力,平时做题和对比答案时就要不停的头脑风暴,总有一个精炼的词汇崩石而出。以下50个高频词语都是跟随花花以来所积累的部分表达,是我觉得妙不可言的经典表达~大家可以继续补充这个清单

 

(1)“高质量”:把“高效务实具有凝聚力”等积极方面的信息抽离为“高质量”,延伸为“高水平”、“高要求”、“高起点”等等

(2)“安居乐业”

(3)“地方性”、“地域性”

 

(4)“不断迭代”:某事物出现的节奏很快,推出新的东西,可以表达为“迭代”

(5)“个性化培养”:针对不同的阶段、不同的类型

(6)“复合型/型”:不仅要有xx,还要xx

 

(7)“挫伤…积极性”:“挫伤”比其他的动词更好

(8)“实体化发展”:受限于网络操作、运营技能,网售销路打不开等

(9)“着眼省/市/乡/镇/村情”、“放眼世界”

 

(10)“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存在争议”:由于某种原因,而导致政策的执行等出现问题的话就可以这样去概括,然后可以后面添加补充。

(11)“产学研/教融合”、“学与用联动”

(12)“具体表现在”、“具体而言”、“进行了以下探索”:多用在综合分析题的问题缘由承接处

 

(13)“导致”

(14)“无目标”、“缺少规划”:材料信息表述为“随便看看”之类的

(15)“杜绝…乱象”、

(16)“借力+n”、“借势”

 

(17)“明确权责利”

(18)“迫在眉睫”:描述必要性

(19)“立体化发展/治理”

(20)“还原”、“实现”、“塑造”

 

(21)“一体化推进”:也就是并重、共同推进、兼顾,“措施的配套性”

(22)“成效显著”

(23)“实现…和…的共赢”

(24)“发挥…和…的合力”、“综合发挥作用”

 

(25)“基础扎实/薄弱”

(26)“优化”:有问题的时候,用“优化”比较好;没有问题的时候,用“完善”比较好

(27)“一刀切”:管理方式一刀切

(28)“缺柔性”、“懒政”、“刚性执行”

 

(29)“暴露了…问题”

(30)“人性化”

(31)“选择性执法”

 

(32)“…及配套管理”:写了一大堆措施,那么就先列一个措施,再写“…及配套管理”

(33)“组织建设”:设立…部门

(34)“缺少认可、尊重”:具体表述是“没有人真正关心我们”等

 

(35)“比例高”

(36)“成本高”:出现“高昂的教育费、医疗费”等表述的话,要反应出这是在讲成本

(37)“多举措、多维度”

 

(38)“利用”:这个词本身就有褒有贬,可以是积极的学习借鉴,也可以是消极的山寨盗用,概括度已经很高了,语言色彩也都可以兼顾到

(39)“交织叠加”:两个不同的层面交织叠加

(40)“衍生/催生…乱象”:原因加结果的一体化呈现

 

(41)“盲目+v”:有了XX,但却用不上、用不好

(42)“以部分带动整体”:材料可能表述为“村民们都是互相看着的呢,看到别人家办得好,日子过得红火,哪还会不乐意?”

(42)“XX成风”:这是问题的表述方法

 

(43)“呈(持)两极分歧的态度”、“喜忧参半”、“盼忧参半”

(44)“XX和XX应两手抓”

(45)“成效显著”

 

(46)“轻XX重XX”:这个句式很有普适性,用在两者比较或者不平衡的时候,说一方很好、另一方不好的时候。主要强调好的时候,可以补充好;重在强调不好的时候,就补充不好在哪里或者不好的原因是什么。

(47)“刚性/柔性/主观化执法”

 

(48)“流于形式”:只注重了过程或内容,却没有注重结果或效果

(49)“匮乏”、“参差不齐”:这两个词侧重的点不同

(50)“工作主动/扎实”

申论学习过程的小技巧:

1.笔记怎么记?

记好申论笔记应该“记大、记小”。

A.“记大”:记大的结构、大的知识点,例如老师一节课讲了三个部分的内容,三个大 的知识点。

B.“记小”:要记录在每一个大点中老师重点强调的方法技巧,或者是易错点、难点, 要用自己能够看得懂的话进行记录,记“人话”,不要记自己看不懂的书面语。

 

2.小题老是超字数或者字数不够?

 

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件事,那就是:实际上出题人早就设计好了字数,规定的字数在严格意义上是够用的,我们注意字数或不注意字数都是没有实质性的用处,只要把该写的都写了那么基本上字数不会出现问题。

如果超格子了,有两种原因:

  1. 审题跑偏,不该答的答进来了;

  2. 要点表述不够简洁。字数是一个结果,不是一个过程,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。

3.多思考出卷人是如何设计题目和材料的,我们可以想象成实际上在原材料中有这些采分点词汇的(也就是总结词),但出卷人把这些词删去了,然后让考生自己总结归纳,所以就成为了概括的难点。

4.瓶颈期怎么办?

学了很多很久的人,的确会遇到瓶颈期,那么这个时候我个人觉得把过去做过的题拿出来练练思维框架图、重新整理和总结,分析分析材料的逻辑结构、写写段落大意,或是我们的新突破口。不要只是一味的前进、做新题,思而不得不如学也,拳头只有缩回去才能打得更远。

 

5.每当觉得难的时候就是学到新知识的时候,就是进步的时候 ,就是提分的时候,所以咬紧牙关继续学吧

申论材料如何快速有效地阅读?上岸大神是这样做的

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啦,初次见面~欢迎大家点赞、评论,有疑问也可以评论留言噢~

- END -
- 0人点赞 -

发表点评 (0条)

picture loss

暂无评论,你要说点什么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