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点预测:基层社区治理的四个重点(附PDF下载)
伙计们大家好,我最近两天在研究725的考题,所以更新频率略有点拖沓…
其实我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在找干货,也不是在写干货,而是在找主题!!!
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空有一身干货不知道写什么!真是太难了,
所以大家如果有什么特别想要看到的申论相关的主题,答应我一定要给我留言好吗?
7.25省考作为今年第一批公务员联考,它命题的大方向无疑对接下来8.22联考有着很大的参考意义(8.22省考的小伙伴们,这根稻草抓住了~),所以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“预测”主题基层社区治理。
此前花木君老师推送了一篇《725省考申论命题、特点一览&参考文章》(可点击查看原文),里面给大家梳理了7.25联考的申论主题以及题型,细心的同学会发现,其中有一个高频词,那就是“基层社区治理”👇
从图上不难看出,“基层社区治理”涉及题型主要集中在大作文、概括题。如此高调的出场,我们当然也应该对它给予高度的重视~
因此,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“社区基层治理”你得知道的那些事儿。
此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——
基层社区治理的来龙去脉、存在的问题和对策、实践探索、相关的金句和范文(提供PDF下载),内容有点多,希望大家耐心吸收。
我们先简单来了解以下关于“基层社区治理”的来龙去脉、前世今生,
1.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,这是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“社会治理”概念。由“社会管理”到“社会治理”的转变,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变化。
2.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“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”的决策论断。
3.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“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”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,而基层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。
4.习总书记曾强调:创新社会治理,要“激发基层活力,提升社区能力”。加强社区治理,建设具有凝聚力、向心力与归属感的新社区,构建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,成为撬动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支点。
这些内容大家可以简单地了解一下,也可以挑着记一记,比如最后一句习总书记的话,就是很好的金句素材。
俗话说,知己知彼百战百胜。下面我们就来深入的了解一下“基层社区治理”它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,再有针对性的思考对策。
问题1
治理模式雷同,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经验。
对策:
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,既要遵循普遍性规律,也要充分认识各地具体情况和现实需要的差异。因地制宜,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有机结合,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。
问题2
政府“唱独角戏”,社区治理双向互动不足。
对策:
1、治理主体多元化,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基层治理。
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,加大对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扶持力度,为其提供活动场地、活动经费、人才队伍等方面支持;鼓励社会组织开展邻里互助、居民融入、纠纷调解等社区活动。
2、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及参与度。
加强宣传和带动,提高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意识。社会治理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,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,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。
问题3
基层干部职权不明,经验、能力不足。
对策:明确职责,完善人才培养机制。对社区干部、社区骨干、社区志愿者及社会工作者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教育培训,全面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。同时树立社区治理人才的典范,讲好社区故事,传递榜样力量。
问题4
基层法治治理落后。部分地区仍有执法随意化等现象。
对策:健全法治、德治、自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体系。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。充分发挥自治章程、村规民约、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,弘扬公序良俗,促进法治、德治、自治有机融合。
其他对策:
1、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。
提升社区网格化管理水平,完善相关制度,协调各方力量,善用技术手段,为网格化管理探索新路径。
2、推动社区治理智能化、信息化。
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,优化社会服务的方式和途径。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,实现“小事不出社区、大事不出街道”。
写申论,举例子是少不了的,很多伙计一个案例翻来覆去地“炒”看起来实属有凑字数的尴尬,今天我们举5个有关社区治理的案例大家可以记一记,用实例来佐证观点是丰富内容,拿高分的必备条件。(以下事例可点击查看详情)
1、上海市推进政务服务“一网通办”和城市运行“一网统管”两张网建设。
2、上海杨浦区的睦邻家园共冶体系。
3、浙江杭州西湖区的城乡一体社区网络化治理体系。
4、北京朝阳区的社区“居民提案”。
5、赣州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大力推广“枫桥经验”,创建“枫桥式基层公安派出所”
“枫桥经验”,枫桥经验在2020湖南省考的申论材料当中有涉及,很多小伙伴对这个词不是很熟悉,我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——1963年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“发动和依靠群众,坚持矛盾不上交,就地解决。实现捕人少,治安好”的”枫桥经验”,毛泽东同志曾亲笔批示“要各地仿效,经过试点,推广去做”。”枫桥经验”由此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“枫桥经验”,要求大力推广和发展。
具体怎么用呢?还记得之前我发过的大作文开头如何出彩?人民日报式开篇这样做
这个可以用在方法2:举正面/反面事例+提出中心论点(忘记了或者没看过的小伙伴点击查看原文)
此外,也可以将它们整合到一起,单独成段,如:
近年来,基层社区治理不断实践探索,无论是上海杨浦区的睦邻家园共冶体系,还是浙江杭州西湖区的城乡一体社区网络化治理体系,或是北京朝阳区的社区“居民提案”,都积极汇聚社会治理智慧,致力于更好地协调各种社会矛盾、平衡不同的利益关系,完善基层社区治理。
当然,你也可以单独将他们拎出来为你的论点进行佐证,只要肚里有“货”,怎么倒出来就随你了~
金句也好范文也罢,如果不记都是纸上谈兵。到了考场一看材料就很兴奋,这个主题以前我看到很多金句!到真正自己动手写,没有一个记到脑子里了。
最快的记忆方法不是抄也不是背,是用。但凡你在某篇大作文中用过一次,那后面用起来可谓是如鱼得水,所以伙计们光看也没用,光记也没用,还是得练才是硬道理!
开头用什么?
1、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、服务居民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2、基层治理有力有效,能够助力社会和谐稳定、人民平安幸福;基层运转通畅顺畅,能够用一根根“针”穿起“千条线”,绣出“中国之治”锦绣画卷。
3、社区作为城市的“细胞”,有着感知居民美好生活最直接、最敏锐的触角,是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载体,也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重要落脚点。
4、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”,理应跳出党委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思路,激发社会组织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,发挥好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作用。
5、以城乡基层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落脚点。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,社区治理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。
中间用什么?
1、提高社会组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。借助互联网、大数据等信息通讯技术,促进政府提高城市治理的科学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水平,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良性互动。
2、简单化的工作方法无法激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,粗暴的工作方式更可能招致群众的厌烦,影响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。在社会治理实践中,要充分体现相信群众、依靠群众这一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的要求和精髓。
3、基层社会治理要因地制宜,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有机结合,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。
4、不管是采用什么方法,都必须把法治作为其灵魂。在社会治理创新进程中,制度化与法治建设是根本保障。
结尾用什么?
1、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、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,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,在秩序与活力之间取得新的平衡。
2、社会治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体验感、归属感、获得感息息相关,完善社会治理实际上就是不断夯实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微观基础。把社会治理摆在更高战略位置去谋划和实施,我们一定能使社会治理的成果更多、更好、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。
3、以改善民生为导向,将群众满意度作为主要评价标准,促进社会治理在高效化、实效化中实现精细化,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