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行测资料 > 正文

用对技巧,言语理解30秒内就能选对答案!

行测资料 4年前 (2020-10-29) 浏览 345

对于很多语感不太好的人来说,

行测中的言语是比较头疼的部分,

大段大段的材料、长长的选项也就罢了,

它还偏偏占据了行测35-40个题目的量!

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此时此刻的心情,

SO,怎么破?

难道你还在傻傻地将材料从头读到尾,再一个个选项去找答案吗?估计你两个小时的时间只够做言语理解题了。

所以说,方法很重要,不仅快,而且准,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小技巧~

【例1】跟电影中创意以导演为中心不同,电视行业创意的中心是编剧。编剧在电视行业中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小画框给视觉发挥的空间没那么大,语言艺术就显得特别重要。情景剧还有故事情节作为吸引力,而喜剧秀就完全是靠演员的表现和语言的魅力了;又都是在棚里拍,从拍摄上讲是纯技术活儿,创意都在于对话和表演。

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:(    )

A.比较电视与电影行业创意上的差异

B.强调语言魅力对电视行业的重要性

C.解释电视行业创意以编剧为中心的原因

D.分析电视行业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

做完了吗?这个题目的答案就是C。你用了多少时间:两分钟、一分半钟、一分钟?没有在30秒之内做完这个题目的都是不及格的。

没有开玩笑,30秒怎么解决这个题目呢?

先给大家普及一个知识点:在因果关系的文段中,选项中既有原因又有结果的选项是最优选项。

【例2】因为东东上课不认真,所以他没有考上公务员。这句话的主旨是什么?我给大家两个选项:

A.东东没有考上公务员

B.东东上课不认真

应该选什么呢?我相信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大家都会选A。

那么问题来了,我再增加一个选项,同样还是上面那个例句,我给大家三个选项:

A.东东没有考上公务员

B.东东上课不认真

C.东东没有考上公务员的原因

此时,大部分人可能第一感觉是选C,不过又受上一题的干扰,觉得可以选A。其实你的第一感觉没错,这道题是选C。同样的一句话,也有2个同样的选项,为什么这次不选A?可能,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差别到底在哪里,或者你会说,嗯,我的语感告诉我应该是这样的。

这其中的奥妙是:在这个例句中,出现了“因为所以”,其中的逻辑关系属于因果关系。

原因是“上课不认真”,结果是“没有考上公务员”,根据我们课上学过的理论”正序的因果关系强调结果”,所以前面两个选项,我们选表述结果的A。

而三个选项的C中,包含了结果“没有考上公务员”,也包含了“原因”,当然,因为是主旨概括题,所以原因是什么具体没有表述出来,用“原因”二字进行了归纳和总结。

这就是选项中既有原因又有结果的选项,也是我们在做主旨概括题的时候要优先选择的答案。理解到这里,我们就可以做真题了。真题,其实可以理解为将上面的例句给通过七七八八的论证拉长了而已。

但藏在里面的关联词不会变,你找到因果关联词了,那么就可以判断文段的逻辑关系属于因果关系,那么再去选项中找到一个既有原因又有结果的答案,就不难了。

再回头去看一下【例1】,文段中出现了“之所以……是因为……”,结果是“编剧在电视行业重要”,“原因是……”是什么不重要,总结归纳而已,就不需要逐字逐句去看了。

那么,选项既要包含结果,又要包含原因的,只有C解释电视行业创意以编剧为中心的原因。我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了因果关系中,正确选项的特征一般是这样的:

1(解释/阐述/分析/说明)……的原因/现象/必要性
2……的原因(是……)

这么去灵活运用,我们再来加深一下印象,看题

【例3】黄河凌汛发生在冬季河水开始封冻和春季河水开始解冻时,因冰坝阻塞水流甚至带来洪灾的一种河流特有的水文现象。纬度差异是引起凌汛的主要原因。秋末冬初、北部河水首先封冻,南来的未结冰的水流受阻排泄不畅、于是抬高水位,引起凌汛。冬末南部的河水先解冻,而北部河面依然冰层很厚,上游大量的水流夹带冰凌一起下泄,不仅无法破坏下游的冰层、甚至浮冰还会增进冰层的加厚,极易形成冰坝或冰桥、阻塞水流、抬高水位,发生凌汛。如果凌汛与黄河春季的洪汛结合起来,将会产生更大危害。因此要兴建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,防止凌汛泛滥成灾。

对这段文字概括最为恰当的是:

A、防止黄河凌汛泛滥成灾的必要性

B、黄河凌汛是一种河流特有的水文现象

C、黄河凌汛产生的原因

D、黄河凌汛产生的危害

文段一如既往的长,但细心的你如果发现了文段最后一句话的因果关联词“因此”,那么就知道整个文段的逻辑关系是因果关系了,那么我们优选既有原因又有结果的选项,结果是要“防止黄河凌汛泛滥成灾”,原因,也就是必要性,即为什么要防止黄河凌汛泛滥成灾,因此A选项就是最优选项。

不确定的话可以来验证一下其他选项——

B选项对应文段首句内容,属于相关背景的介绍,非重点,可直接排除;

C选项只提到了原因,没有提到结果“防止黄河凌汛泛滥成灾”;

D选项只提到了危害,也就是结果,没有提到原因,因此它也不能概括全文。

验证完之后,是不是很兴奋?果然答案就是A。

言语中这种技巧和方法太多太多了,其实很多时候你是知道的,无形中也有用过,只是不善于发现,不善于联想,不善于总结,或者是缺少总结,导致当考法发生了一点小变化时,就不会灵活运用了。

这里只是给大家举了一个很小的例子,希望伙伴们在做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找到解题的规律、要点。

- END -
- 0人点赞 -

发表点评 (0条)

picture loss

暂无评论,你要说点什么吗?